第9章 第 9 章(1 / 1)

于是乎,原本还在纠结要不要留在本国的百姓们,在看到清朝发型后,都嫌弃的跑路了。

朱由检倒地痛哭:“朕错了!你们快回来!都回来啊!”

天幕中接连不断的字迹,那漫步赏花的唐寅和祝枝山自然也看见了,不过他们并不像百姓们那般激动。

文人嘛,浑身上下要讲究一个雅字。

倒是前方一树的白,吸引了唐寅的目光。

“祝兄,这开的是什么花?”他撑伞立在树下,抬头看去。

祝枝山笑而不语,修长的手指捻着扇骨,然后优雅的这么一打,扇子便开了。

他有一搭没一搭的扇着扇,垂肩的长发被风吹拂着,在明月般的脸庞前微微飘动。今个他穿着一袭白衣,就连头上绑的发带也是白的。加之他平日里的神情总是清纯中透着邪魅,懵懂却又乖张。这会子,愈发显得风流倜傥。

“哎呀伯虎……总归不是我这文玩折扇上的蜻蜓寻竹吧?”祝枝山嘴角轻轻一扬,语气里有种逗弄的意思。

唐寅见他如此说,便伸手给了他一拳:“何故逗我,还不快帮我解了这疑。”

祝枝山笑着看向那一树繁花,这才说道:“这叫流苏,稀有树种,全苏州府就三棵。每年四月开花,因为花白又像雪,故又称作四月雪。”

语毕,遂又转头问唐寅:“如何?可比你的梨花像雪?”

唐寅赞同的点点头:“好似叶上浮雪,似花似雪两不分,的确是美呀。”

祝枝山陡然合上扇子,突然间认真起来:“我帮唐兄解了疑,那唐兄可否也帮我解了心中之疑?”

错落繁花的光影打在他衣上,斑斑驳驳间犹如衣襟染了墨。

“何疑?”唐寅浑不在意。

祝枝山定定的看着他:“天幕中的奇迹,你做何选择?”

原是问这……

不然这厮眼神总是不经意流露出的缱绻,唐寅总要误以为他会说出什么虎狼之词来。

“哦,你想去哪处?”唐寅内心毫无波澜,反正他自己哪里都不想去,就在这大明,其实也挺好。

喧闹任其喧闹,百姓自有百姓的去处,而他,自然也有他的选择。

然祝枝山内心早有打算,他颇为向往的说:“那魏晋时期,男子亦可涂脂抹粉,素来以阴柔为美。着广袖,吸食五石散,男风盛行。这近乎神仙的审美,我祝枝山着实想去一探究竟。”

唐寅闻言不屑一顾,这厮与徐祯卿别无二般,从来都是把心思放在别处,如若不然,也不至于前后五次参加乡试方才中举。

“魏晋南北朝,怪诞且靡丽,不可去。”唐寅一语中的,直接否决了祝枝山的这个念想。

两人只停留一小会儿,罗纸伞上便又落了一层流苏花的花屑。

祝枝山脸上露出些许失落:“那你倒是说说,我该去往何处?”

唐寅摸着下巴认真思索了片刻,然后大为好兴致的提议:“不如去盛唐,那里有李白、杜甫,还有白居易!你若有幸会一会他们,文采岂不是要提升一斗?再或者,去宋朝亦可。苏轼、陆游、王安石,总有一个前辈值得祝兄你前往。”

“吾等小辈,岂能并论?”祝枝山没好气的掸了掸身上的花屑,他知伯虎总爱拿他打趣,但拿他同那些大诗人相提,大可不必。

他无可奈何的摇摇头,随即抬步就走,便是不等伯虎了。

“你既知,不如就好好的呆在大明,哪里也不用去了。”唐寅坏笑着追上去。

他今日也同祝枝山一样,穿了一袭白衣。不,是他素来爱穿白衣,是祝枝山这厮非要效仿。只不过论风流倜傥,那祝枝山到底不如他罢了。

岂知祝枝山一听这话,突然又停步,倒是吓了唐寅一跳。

“大明有你唐寅,哪里还有我祝枝山一席之地?我若不走,等着被你取笑么?”

“祝兄,此话非也。你是我唐寅的挚友,又岂会轻视于你。”

朋友之间,左右不过相互逗弄。

唐寅一惯雅痞,这点祝枝山很了解。不光是他,就连同为好友的文徵明等人都被打趣过。

因此祝枝山并不是真正生气,他语气放了和缓:“当真?”

“自然。”唐寅挑了挑眉。

“陪我去魏晋,去不去?”见状,祝枝山顺水推舟,故而有意试探。

岂知唐寅并不上他的套,只看着他笑,不说去,也不说不去。

见他如此这般,祝枝山顺手将扇子反拿,用扇柄抵了一下他的胸口:“说话,到底陪不陪我去?”

唐寅被问得紧了,也只好淡淡回了一句:“不去。”

因他料定祝枝山听他的话,所以怎么答复都行。

“那你怎么样才肯去嘛!”祝枝山终是急了,便无奈道。

还别说,他越是着急,唐寅就越是淡定:“除非竹能结果,水能上流。”

祝枝山自知文采不及他,找不出反驳之词,只能顺嘴一说:“真不去?”

“要去你去,我唐寅可不愿随波逐流。”唐寅绕过祝枝山,自去。

他并非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唐广德只是苏州的一个普通商人,经营酒肆为生。故而伯虎从小在市井里长大,见惯了酒肉贩子堆的事情。

幸运的是,纵使身边皆是鱼目,他也绝不苟同。如今大明注定要亡,众人皆是纷乱不安,随波逐流便又成了一种趋势,却是无人顾及国家安危。

白居易尚且生在盛唐,却也有过曾为写诗,在寒冬雪夜里跪求一字的经历。而同样生在盛唐的李白,随口一吟就是千古绝句。

如此,人各有烦恼。就算百姓们到了盛唐,暂时解决了生计问题,也都避免不了会出现新的问题。

大明摇摇可危,他既是大明的人,就要与国家一起共存亡。

“哎算了算了,那吃酒去。”祝枝山到底拗不过他,也只得作罢了。

天幕还在继续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。只可惜唐寅只能阻止一个祝枝山,却阻止不了更多的人。

整个大明,百姓们一个个跑得比兔子还快……

唐朝。

唐太宗李世民在得知人口暴增了八百万后,高兴的直接从龙椅上弹起。他想了想自己在天幕上所发出的言语,不过短短一句话而已,大唐人口就一下暴增了八百万!

他激动地说道:“太好了!太好了!”

只见开国大将尉迟恭率先上前:“恭喜陛下,咱们大唐人口一下增加如此之多,简直是可喜可贺呀!”

尉迟恭官至右武侯大将军,以勇猛闻名,所以说话很是直率。

待他说完,文臣房玄龄方恭贺道:“陛下治国有方,如今大唐盛世天下皆知。诸国百姓纷纷向往于此,致使大唐人口添至八百余万,是以,这全是陛下的功劳!”

房玄龄话音刚落,文臣武将们便齐刷刷跪地叩首:“陛下圣明!臣等佩服!”

李世民满意地把手一挥:“诸位爱卿快请起!”

他大为感慨:“其实朕也没有料到,竟会有这么多百姓选择咱们大唐。”

房玄龄听了默默从地上站起身,拱手说道:“陛下,依臣看,这是天意。”

“哦?此话怎讲?”李世民看向他,等着他往下说。

房玄龄不紧不慢:“陛下的名字大有玄机,有济世救民,匡扶天下之意。如今人口猛增,也足以说明这是天意。”

李世民细细一品,嘿!这名字还真有这么个意思!

他笑得嘴都歪了:“好好好!”

宋朝。

宋徽宗赵佶一听人口数只增加了不到万人,登时愣住了,一度怀疑是他听错了。

话说他圣宋哪里不好了,汴京城内也是一派繁荣,怎会没人选他?

于是叫来小吏盘问:“会不会查错了,怎么可能只来了这么些人?”

小吏战战兢兢:“回陛下,没有查错,确实只来了这些人。”

赵佶仔细一琢磨,心想可能是他发言时说得太过单一了,只要求要文人,却忽略了普通老百姓。如此,所以才导致来的人不多吧。

于是,赵佶赶紧追问道:“那来了多少文人呢?”

小吏听他这么问,心虚的都不好意思说出口了:“来的都是百姓,至于文人……只来了三五人。”

什么???

赵佶不敢置信的看向身边大臣:“你们说说,怎会如此?!”

大臣表面打圆场,说这是由于太多皇帝抢人了,所以来的少很正常。然内心却都在疯狂吐槽,为什么如此,陛下您心里真的不清楚么?

宋徽宗很重用宦官,听从宦官杨氏的方法,将所有荒地废田都做为公田,强令百姓承佃,交纳公田钱。甚至后来宦官李彦继任后更加凶狠,凡民间好田,便指使他人诬告为荒田,田主虽有地契也无用,即括为公田。

所以,别说是百姓不愿意来了,就是文人也没来几个。

不杀文人?谁会信这鬼话。

只不过宋徽宗并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对,还在继续盘问:“那其他国都去了多少人?”

“听闻唐朝去了八百万人。”小吏很小声的说。

宋徽宗一整个气倒!

汉。

“不收税果然有效,一下就来了三百万人!”汉文帝刘恒美滋滋地说。

他抬起头看向天幕,心满意足地等着下一个盘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