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第十七章(1 / 1)

如果不出意外,作为大明朝为数不多,真正的嫡长子出身的朱慈烺。大明王朝的宝座到他手上也只是迟早的事。

没有所谓权利的争夺,向来的无情帝王家,难得的是真正的兄友弟恭。他什么都有了,身份地位,亲情,权利。他自然是傲的,十七岁的少年是最容易揣着理想主义的。

不过上天总是喜欢开玩笑,少年太子跌落高塔的那一刻,有些事情总该改变了。

朱慈烺呆滞着看这那些前往粮仓“乞食”的百姓,等不到妹妹的他,本该赶紧回宫,先见父皇在派人去寻,可他却鬼使神差的跟了过去。

他的心脏在狂跳,不知为何这比他伪装出宫心情还要紧张。仿佛做贼心虚般,不安感吞噬着少年,他藏在人群中,借助着微弱的火光与淡银的月光,扫视着目光所及的人群。

拄拐的老人,为何没有儿女搀扶?

那个士兵模样的人为何也在?

为什么深夜还带着小孩子出门?

无数疑惑充满这个少年的心里。这个“金屋藏娇”的太子爷,不过是听老师们偶然说几句民生艰难。

平日里听得是圣贤书,背的是孔夫子。又或者看着父皇杀死那些官。一个又一个杀了很多。杀了这么多人,这大明朝还见不得好。少年开始厌恶这些“国贼”。

看着每日为钱操劳的父亲,他嘴上不说,自恃清高的他却实在讨厌那些铜臭。

朱慈烺一路胡思乱想着。那些百姓则是一路提心吊胆。

李自成是从南郊攻进来的,南边的各处粮仓自然是无人敢去。而京城北郊外是专供皇帝的官仓。官仓也要开嘛,那可是皇上吃的饭?他们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,却不肯放弃这机会,哪怕饿着肚子也要走到那去,家里的几张嘴几条人命都等着这几斤粮食。

总督仓场侍郎南居益并没有接到宫内的任何召令,当晚他独坐在屋内的椅子上,眯着眼看着天上半缺的月亮,几十年了,他为这个国家呕心沥血,他没想到自己会亲眼见到一个王朝的覆灭。

“老爷,老爷,不好了。”仆人重力拍打着屋门,也不顾自家大人是否在休息。侍郎南居益抬了抬沉重的眼皮,慢悠悠道:“喊什么喊,天塌不下来,就算李自成进城也没什么好喊的。”

仆人捧着官服在屋外将所见所闻全喊给了这位老侍郎听,南居益听此里面从躺椅上跳了起来。几步走到屋前打开门道:“可有假?”

“这个时候了小的我还能说假话。”

“宫里有人来吗?”

“现在宫门四闭,司礼监的王公公只叫了内阁人,听说老国丈家不少人进宫了。”仆人帮着老爷穿着官服道。

“那那锦衣卫东厂怎么说。”这位万历三十年饱读诗书的老进士这会儿话都说不利索了。

“小的我也不知道,小的一听粮仓的消息。赶紧就回来禀报老爷了。小的觉得事关重大,轿子都已经在门口备好了。”

“一天时间都没有,宫里的消息怎么下得这么急?”南居益长叹一口气,“准备什么轿子,快去备马。”

“马?老爷这大晚上!”

“快去呀。”南居益也顾不得什么风度了,六十岁的老头七拐八拐急匆匆的跑到门外。

老夫人儿子儿媳,侍郎家里二十几口人上上下下全被惊醒了。女眷赶紧梳妆好。战战兢兢的躲在内屋。几个儿子又是联络同窗好友,又是出去打探消息。

“爹到底怎么回事?”

“我怎么知道,你得在家呆着等消息。”老侍郎骑上马对着自己的大儿子道。

几个家仆在前面骑马开路,几人一路狂奔。

苏明这口谕下得有多简单呢。

简单到老侍郎一路上心急得一口气差点没缓过来。京城有多少户籍又有多少流民,这粮食是按户给还是按人口给,孩子多少份额,大人又是多少份额。

要户籍还得去户部一个个去对照。这个又是一项大工程,现在有四百石粮食。是全部都拿出来还是留存多少。要是做错了一步,是不是又要掉脑袋。

老侍郎赶到粮仓时,里面的大大小小官吏都在屋子等着他呢。显然所有人都等着他发话。

“别看了,我也没皇上旨意。”南居益叹道

“等到明天一早,粮发不出来怎么办?人可是越来越多了。”

“先把粮备着就按五斤一口袋。”

天很快就亮了,苏明被押着到李自成营帐时。她那太子哥哥正随着人群前往粮仓。到了辰时三刻了,聚在京北郊外的人是越来越多。可粮仓大门紧闭,年轻人腿脚快,朱慈烺很快就走到前方。他跟着很多人坐在一起坐在仓管衙门前低着头也不说话。

有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坐在他旁边,主动跟他搭起话来。朱慈烺是京城人,废了好大一些劲儿才听懂了这个老人的口音。

“家里几口人?”老人问道。

“六口人。”他道。

“我家就剩我和我老婆子。儿子前几年参了兵,几年不回来了,后来战死了朝廷只发了一贯钱。”

朱慈烺连忙否认道:“按照大明律法,怎么可能只有一贯钱。起码二两银子。”

老头听此笑了几声,摆了摆手,又敲着手中棍子道:“我这还是好的呢。那些钱全被那些官贪了。”说着朝着南方作揖道:“不过好在皇上下旨了,现在京城人都知道皇上要开粮仓了。我和老婆子终究不会饿死了。”

“贪官果然是杀不完的。”朱慈烺冷笑道。

不久一个个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进了衙门,有人要上去问情况,那些人也都不理会。进了衙门就把大门紧闭。

朱慈烺看着眼前的一切,终究还是沉不住气了。他猛拍仓管衙门的大门,所有人都看着他,惊叹这孩子的意气用事,现在这个关头就怕得罪了官府,没了粮不说,入狱了一家子怎么办?

终于有个小门吏将门打开了一条缝。

“干什么呢。”

“皇上下旨说赈灾,粮呢?”朱慈烺问道

“粮,慢慢等着吧你。一群刁民!”

“叫你们侍郎大人来。”

门吏啐了一口道:“嗐,我们大人岂能是你想见就见的。”

朱慈烺听此二话不说,抬腿就朝着那人胸口踢去。

“叫你们南居益出来见我。”

作者有话要说:首先先谢谢大家的支持,本人文笔烂码字超级慢。但绝对不会坑。有参考有私设,找到的资料都放在作话。

下面都是资料,不喜欢的可以略过。有些可能和本章关系不大,但会跟后面的剧情有点关系。以后写到相关的,肯定还会尽可能补充,喜欢的可以先康康。

南居益,这个人并非虚构,他在崇祯年间当过仓场侍郎,不降,绝食而死。百度查询是1566年出生,有的又说没有具体出生年份记载,如果真的1566年出生,1644已经是七十几老头子。这边虚构年龄六十岁。进士年份也改了。

抚恤金多少也是私设。

以下都是关于粮仓的资料,文中属于私设,

永乐十八年,于北京设官仓,随后,又将原先设立的只供军需的卫仓分别隶属于京城的官仓之下。京城官仓15个,下设卫仓67个,其中按照设立的顺序为:在皇城四门设立4个官仓,专供宫廷,有长安门仓、东安门仓、西安门仓、北安门仓;在皇城以外的各仓是旧太仓、新太仓、海运仓、南新仓、北新仓、大军仓、洛阳仓、禄米仓、西新太仓、太平仓、大兴仓。明成祖之后,京城粮仓数量又有增加。明宣德以降,为了扩大粮仓储存容量,朝廷多次下令增置京通粮仓。

如宣德六年(1431),增置北京及通州仓;宣德七年(1432),增置北京城内仓廒。直至明正德、嘉靖时期,漕粮改折(将漕粮变卖折算为银两)数额逐渐增加,而仓粮支出却有增无减,京通二仓常处于储粮不足的状态,因而几乎不再有增置仓廒的举措。

明代后期京城粮仓的设置情况,万历《大明会典》、张学颜《万历会计录》、刘斯洁《太仓考》等书均有记载,在京除皇城四门仓外,还有旧太仓、新太仓、海运仓等11仓,11仓内共设有52个卫仓。

明代京通二仓储存的粮食主要来自漕粮,供应漕粮的省份有浙江、江西、湖广、南直隶、河南和山东,其中以南直隶数额最多。

为了保证仓粮质量,朝廷制定了“样米”制度,规定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,先封干圆洁净样米,送户部转发各仓收,到运粮之日,比对相同,才允许收纳,同时对粮食的收支也做出严格的规定。

明清时期京城粮仓的储粮,主要用于供养文武百官及皇族宗室。明清时期自然灾害频发,京仓储粮还有一部分用于赈济京城以及附近州县饥民。朝廷有时还从京通二仓调拨部分粮食充作边镇军储。

有了充实的粮食储备,明清政府还可借此控制京城的米价。可以说,京城粮仓是国家政治经济情况的指示器之一。

明代的粮仓腐败有“火耗贪污”和“空印虚报”。因为江南至京城路途遥远,免不了有人吃马嚼、遇潮霉变、虫咬鼠窃等损耗情况的发生,称为“火耗”。故在征粮的时候就要比预定数量多征一些,可以保证入京后称量时不会出现差额。

因为路途缺损不可避免,贪污、贿赂屡有发生,官员多谎报“火耗”,中饱私囊。为了便于贪污,官员还在盖有官府印信的空白凭证上任意填写“火耗”之数,最嚣张时,百船进京,只有40船的粮食入仓,因而国库皇仓时常有不满之虞,百姓也怨声载道。

明代的文书有很多形式,前一章提到的题本,科普一下揭帖,网上所查找的资料如下

揭帖在明代用得较多。戚继光《练兵实纪》杂集三:“凡大事申报上司,于文书之外,仍附以揭帖,备言其事之始末情节,利害缘由。”这是申报上司,补充说明时使用的揭帖。

另有阁臣密奏时使用的揭帖,《陈眉公见闻录》称:

累朝以来,凡有密奏以奉谕登答者,皆称为揭帖。其制视诸司题式差狭而短,字如指大,以文渊阁印封进御,左右近侍莫能窥也。诸军国机要,朝廷大政,上意之所欲出而事理未安;政体所宜行而睿衷未发;诸司待命而未报;言官力诤而难回者,阁臣从中调剂,就事医维,其妙用全在一揭。

这种揭帖是内阁诸臣处理棘手疑难政务时,对皇帝使用的密奏揭帖。而明末因使用过滥,皇帝由最初十分重视,改为不复省览。

关于明朝末年到底有多少石漕运粮食的数据我没有找到。

明朝统治早期,全国税额总数接近2950万石。1200万石由地方政府支配,作为官俸、行政费、抚恤金和养老金、赈济费、官府学校费和地方粮仓储存费。另外800万石,主要在华北征收,作为驻守西北前线军队的军粮。

其余不到1000万石的税粮,供中央政府花费,其中120.8万石给南京,北京所得总数在820万石左右。来自黄仁宇先生的资料

我找到了这个资料,什么叫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呀!!!

以清代雍正二年时的湖北船帮为例。

漕运衙门重新制定的漕船,标准运载量是1000石,其中600石按官府要求装运漕粮,100石装载口粮,剩下300石随意支配。水手们在启程前,大家凑份子,在本地收购各种土特产、廉价手工艺品、铁质农具、粗布、中草药才等等,尽量把这300石都占满。

启程之后,顺江东下在转入运河河道这,一路上随走随售。雍正年间规定的每船126石土宜,是以漕船在经过扬州或淮安漕运总督所在地点,进行点验时为准的。水手们只要保证在经过查验关卡前把多余的私货卖掉,点验时控制在126石以内就行,过淮安再北上,继续随走随售。

同理,于通州交卸漕粮返程时,也是尽量多装多带,只要在经过点验时,把私货处理贱卖大部分,控制在官府规定的60石以内就可以。

(好久没写男主了,别急,女主正在骑马赶来的路上。)感谢在2022-08-31 20:56:34~2022-09-03 15:22:3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遇竹 30瓶;假如猫猫有翅膀 7瓶;

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